隨著經(jīng)濟發(fā)展,民間借貸已越來越普遍,借貸的數(shù)額越來越高。但是,在誠信還沒有成為人們自覺意識的今天,一些人在借貸時就為對方設(shè)下了圈套,以便為今后不還錢打下伏筆。那么,在寫借條時到底該注意哪些陷阱呢?商賬管理專家岱貝特通過對辦案過程中遇到的借條陷阱的綜合揭露,給讀者提個醒。
一、打借條時故意寫錯名字
案例:王某父子向朋友張宗祥借款20萬元,并打下借條,約定一年后歸還欠款及利息。想不到王某父子在借條署名時玩了個花招,故意將“ 張宗祥 ”寫成“張宗樣”。張宗祥當時也沒有注意。到還款期后,張宗祥找到二人催要借款,誰知二人卻以借條名字不是張宗祥為由不愿歸還。無奈之下,張宗祥將王氏父子告到法院。盡管法院支持了張的主張,但張也因在接借條時的不注意付出了很大代價。
二、是己借款,非己寫條
案例:王某向張某借款 10000元。在張某要求王某書寫借條時,王某稱到外面找紙和筆寫借條,離開現(xiàn)場,不久返回,將借條交給張,張看借條數(shù)額無誤,便將10000元交給王。后張向王.索款時,王不認賬。張無奈起訴法院,經(jīng)法院委托有關(guān)部門鑒定筆跡,確認借條不是王所寫。后經(jīng)法院查證,王承認借款屬實,借條是其找別人仿照自己筆跡所寫。
三、利用歧義
案例:李某借周某 50000 元,向周某出具借條一份。一年后李某歸還 5000 元,遂要求周某把原借條撕毀,其重新為周某出具借條一份:“
李某借周某現(xiàn)金 50000 元,現(xiàn)還欠款 5000 元 ” 。這里的“還”字既可以理解為“歸還 ”,又可以解釋為 “ 尚欠 ” 。根據(jù)民事訴訟法相關(guān)規(guī)定“誰主張,誰舉證”,周某不能舉出其他證據(jù)證實李某仍欠其 45000 元,因而其權(quán)利不會得到保護。
四、以“收”代“借”
案例:李某向?qū)O某借款 7000 元,為孫某出具條據(jù)一張:“收條,今收到孫某 7000 元 ” 。孫某在向法院起訴后,李某在答辯時稱,為孫某所打收條是孫某欠其 7000 元,由于孫給其寫的借據(jù)丟失,因此為孫某搭寫收條。類似的還有,“憑條,今收到某某元 ” 。
五、財物不分
案例:鄭某給錢某代銷芝麻油,在出具借據(jù)時,鄭某寫道:“今欠錢某芝麻油毛重 800 元!边@種偷“ 斤 ”換元的做法,使價值相差 10 倍有余。
六、自書借條
案例:丁某向周某借款20000元,周某自己將借條寫好,丁某看借款金額無誤,遂在借條上簽了名字。后周某持丁某所簽名欠 條起訴丁某歸還借款
120000 元。丁某欲辯無言。后查明,周某在20000 前面留了適當空隙,在丁某簽名后便在后加了 “1” 。
七、兩用借條
案例:劉某向陳某借款 18000 元。出具借據(jù)一張:“借到現(xiàn)金18000 元。劉某 ”。后劉某歸還該款,陳某以借據(jù)丟失為由,為劉某出具收條一份。后第三人許某持劉某借條起訴要求償還18000元。
八、借條不寫息
案例:李某與孫某商量借款 l0000 元,約定利息為年息 2% 。在出具借據(jù)時李某寫到:今借到孫某現(xiàn)金 l0000元。孫某考慮雙方都是熟人,也沒有堅持要求把利息寫到借據(jù)上。后孫某以李某出具的借條起訴要求還本付息,人民法院審理后以合同法笫 211條“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,視為不支付利息 ” 的規(guī)定,駁回了孫某關(guān)于利息的訴訟請求。
借條是憑證,打條收條應(yīng)謹慎
借條是借款人向出借人出具的借款書面憑證,F(xiàn)實生活中,借條也會被一些別有用心,見錢眼開的人,用來作為欺詐錢財?shù)氖侄危瑥亩鼓阍馐芫葷鷵p失。
|